覺得漢派服裝“名聲”不好,武漢不少服裝品牌掛上了洋標簽,許多消費者感嘆“漢派服裝不姓‘漢’”。
前晚,“施帛”服飾在琴臺大劇院舉辦秋裝新品發(fā)布會,這個由武漢服裝企業(yè)推出的品牌,卻沒多少“漢味”:在意大利注冊、在香港研發(fā)設計、在深圳生產。施帛總經理李瀟坦言,武漢服裝產業(yè)鏈不完備,設計、技術、設備等方面,與國際一流水平差距很大,為提升品牌,主動請外援,走國際化路線。
事實上,不少武漢服裝品牌已貼上洋標簽或外地標簽:喬萬尼已在意大利注冊,是“意大利品牌”,名典屋、貓人也變成了“香港品牌”。
武漢服裝商會秘書長李群寶昨說,漢派服裝雖曾輝煌一時,但隨著市場競爭加劇,武漢不少服裝企業(yè)急功近利,一味抄襲、模仿,漢派服裝因“同質化、少特色”,被市場邊緣化。武漢服裝企業(yè)如今的“洋化”運動,表明其欲主動與國際潮流融合,與世界時尚接軌,是其圖謀重新崛起的嘗試。據其介紹,這些品牌掛洋名并非“新瓶裝舊酒”。施帛每年花24萬美元,從歐美購買最新色彩、面料等流行趨勢分析,80%的面料從歐洲、日本進口;名典屋每年研發(fā)費用占銷售收入的5%以上,在香港、韓國設研發(fā)機構;貓人將研發(fā)、營銷中心遷到上海。
不過業(yè)內分析,武漢女裝要在全國重新打響名頭,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提高,比如,四季服裝均衡發(fā)展,加強設計能力、人才儲備,營銷方式國際化等。
-- 來源:武漢晚報